当前位置:主页 > 网页传世 > 正文

太空力量理论的缘起、方法和架构

2021-01-27

【摘要】立足中国大地、面向世界的太空力量理论研究应服务于中国特色太空力量理论建设,促进太空力量建设运用,最终助推太空领域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为此,太空力量理论研究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方法,以系统论为分析工具,按照“技术-权力-观念”的辩证互动的逻辑来建构太空力量理论框架;太空力量理论体系构建应关注太空力量具有与陆上、海上和空中力量不同的技术特征和功效;太空力量理论应着重探讨如何建设和运用太空力量,维护各国太空战略安全与合法权益,促进太空和平探索利用,并加强太空国际合作。

【关键词】国际关系 太空力量理论 国家力量体系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D8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0.16.001

习近平主席在致2017年“全球航天探索大会”的贺信中指出,“中国历来高度重视航天探索和航天科技创新,愿加强同国际社会的合作,和平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让航天探索和航天科技成果为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贡献力量”。人类航天活动能力作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前沿之一,既从不同层面展示着这种太空力量的深远影响,也从不同范围影响着人们的社会交往关系。军事斗争作为社会主体间利益争夺最高也是最激烈的形式,古今中外,任何先进的科技能力往往首先应用于军事领域,世界各国总是力图以此抢占军事斗争的制高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陆权论、海权论、空权论逐步完善,但有关太空力量理论(Theory of Space Power)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如果说海权论主要论述如何通过海上力量来维护海上商品贸易体系安全达成政治目的,空权论则论述如何通过航空力量的高度机动来获得战略纵深优势达成政治目的。那么,太空力量理论主要探讨如何通过太空力量“全球进入、全球存在”的实质功效,维护国家安全,牵引科技探索,以及促进全球经济融合发展达成特定的政治目的。太空力量与陆、海、空等传统力量既有着紧密联系,又有着自身不同的特性,使得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太空力量理论的研究和构建在借鉴相关已有理论的基础上,亟需全新的思路。为此,本文拟从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战略学、科技哲学等多学科交叉视角切入,在厘清研究对象和依据的基础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太空力量理论研究的思路方法,以及尝试的创新之处作些探讨;重点研究全球化曲折发展背景下太空力量理论构建的框架及要点。

太空力量理论研究的探索缘起

社会活动空间是国家存在与发展的基本前提和物质基础。正如《高边疆》作者格雷厄姆所说,“在整个人类历史上,凡是能够最有效地从人类活动的一个领域迈向另一个领域的国家,都取得了巨大的战略优势”。[1]伴随着航海技术发展出现了全球海上商贸体系,与之对应的理论探讨——海权论应运而生。航空技术所带来的高度机动能力,使得战略纵深飞速扩大,有关理论构建中出现了日益成熟的空权论。航天技术所逐步展示的全球功效,需要加快太空力量理论的构建,以更好地呼应新的时代和实践要求。

研究对象。明确太空力量理论的研究对象就要先界定什么是太空力量,从太空力量发展的历史实践出发,对太空力量的定义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上的太空力量是指早期对太空的开发利用,它主要从国家安全层面的功能影响出发,将太空力量定义为“已方使用太空同时使敌方无法使用太空的能力”。[2]广义上理解的太空力量是指随着航天技术发展,太空力量的功能影响已大为扩展,太空力量被界定为拥有在太空中或从太空实施军事行动的能力以及将太空用于商业及其他和平用途的能力。[3]时至今日,太空力量发展使得其作用影响范围大为扩展,并且展现出被人类寄予越来越大希望的前景,因此,广义上对太空力量的理解日益为人们所接受,这就是指“为了实现国家目标而进行的在空间、自空间、对空间和通过空间的各种活动以及对这些活动施加影响的能力总和”。[4]由于太空的开放性,“太空力量理论”的发展未必是“陆权”“海权”“空权”理论在太空的自然延伸。现实发展中太空力量主要作为信息时代制信息权的最高也是最后的实现形式,太空力量理论主要研究太空环境特征及太空力量的实质,太空力量的分类、关联、功能以及太空建设和运用的战略目标、基本原则、总体部署、战略重点与国际合作等,从而用以指导太空力量发展更好地为一定政治目的服务。太空力量理论研究应重点解决以下三个问题:即太空力量是什么?太空力量有什么影响与作用?太空力量应怎样建设和运用?

太空的高远位置和太空飞行器受天体引力作用的运动规律,使得太空力量从一开始,就被视作为一种意义巨大的战略支援资源。“冷战期间,情报侦察卫星也被称为战略情报收集的‘国家技术手段,这反映出早期美国国家安全航天项目更为强调将太空资产作为一种战略性的、国家级的资源。”[5]因此,不难理解,太空力量首先被界定为,“利用太空军力支持国家安全战略、实现国家安全目标的能力”。[6]实际上,太空探索开发和利用所赋予各主体的太空力量要远远超出于国家安全领域,对科研探索、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都正在产生与日俱增的影响。因此,将太空力量界定为实现特定目标而进行的在太空、自太空、对太空和通过太空开展各种活动及影响他方活动的能力是比较适宜的。[7]

基于太空力量“全球进入、全球存在”的实质,太空力量不仅在信息情报的收集方面具有突出的、基础性的作用,随着航天技术的进步和应用的日益广泛,它已被大量运用于支撐越来越多的民事和军事的指挥控制、预警监视、测绘评估、天气预报、矿产勘探,乃至互联网空间段、金融信息系统等领域。太空力量实际作用及影响是太空力量理论构建的现实出发点,既不能刻意贬低,也不能肆意遐想。一方面,太空力量并不是仅有位于太空的系统就能发挥作用,“卫星要发挥出预期的功能还需配套建立大量昂贵的地面设施、优秀的技术人才群体”。[8]太空力量发展的巨额费用成本,使得除非太空力量在完成任务时具有唯一的优势,要不然,人们很容易采用其他更经济的替代方案。譬如,光纤通信曾一度取代卫星互联网的努力,直到最近航天技术进步可能带来的廉价高效,近地轨道互联网星座才再次兴起。另一方面,航天技术发展现实局限性使太空力量全球性功效更多地表现在太空信息支援方面。考虑到天体动力学和空气动力学原理的差异,天基武器或平台任何变轨不但难以操控,而且往往需要明显耗费能量,并在其再进入大气层时经受剧烈摩擦和高温考验。因此,时至今日,除穿越太空的弹道导弹外,从太空直接攻击地球表面目标的武器系统技术难度非常之大。因此,太空力量理论研究应从太空探索利用的历史实践入手,聚焦太空力量对于各国战略安全、科学探索、信息流通、全球经济等具有的与日俱增的现实作用和深远影响,分析太空力量对促进各国更深层次融合的重要意义和内在规律,从而达成特定政治目的。